越南幣值很小,為了方便,通常以「千」為計算單位,如:12000就是12千。將千前面的數字乘以二,即可換算成台幣。因此,12000盾 = 台幣24元。

(圖:市區主要景點)
河內為越南的首都,亦是這個國家的第二大城。重要的必遊景點幾乎皆集中於腹地不算太大的市區,交通十分便利。市區道路縱使不很寬闊,但都非常筆直而方正,濃密的綠蔭遮蔽了烈日的侵襲,路牌標示也算清楚。若有那份閒情逸致時,不妨拿起地圖,用自己的雙腳探索這座擁擠紛亂卻懷舊迷人的城市吧。
(圖:永遠人潮洶湧、水洩不通的36古街)
36古街與還劍湖
Old Quarter & Hoan Kiem Lake
36古街位於河內的舊城區,是個頗具歷史的商業區,街道名稱便以古時該條街所販賣的物品來命名,如醬街、米街等。櫛比鱗次的街道是36古街的格局,又受法國殖民的影響,古街內也有些法式建築。此區今為河內便宜住宿集中區,來自各國的背包客多會在此逗留,旅行社、英文招牌及西式餐廳便應運而生。
旅遊書上對於36古街的描述多為「紛亂且迷人」,這裡確實有股特殊的越南風情:挑著扁擔戴著斗笠的小販們穿梭在背著背包頂著球帽的觀光客中,烈日當中揮著汗水奮力踩著踏板的人力車司機,以及在街口翹著二郎腿對你高聲大喊「moto」的掮客……眼前所見的一切「聽起來」確實迷人且浪漫,但實際上「看起來」卻是忙亂到了極限!身前身後不斷傳來喇叭噪音,吆喝客人上車的計程車司機見你不理他還會拍你的肩膀,三不五十就必須閃躲那些橫衝直撞的車輛,一不小心還會撞到身旁那位觀光客的背包……我也花了幾天時間,才能真正怡然自得地漫步於販售各種商品的綠蔭古街。
(圖:在古街可以挑到不錯的紀念品)
還劍湖位於古街南方,名字起源於西元1400年間成功擊退中國軍隊的黎太祖,在此歸還一把神龜出借的劍,現今湖中還有一座龜塔。
(圖:還劍湖中的龜塔)
我一直認為若在吵雜擁擠的都會中有片水域,無論是大河、海港或是湖泊,將能稍稍減緩一些緊繃的情緒。河內市區也非常幸運地擁有一座還劍湖,是當地人休閒、運動、交誼的絕佳去處。在氣溫較為涼爽的傍晚,我也喜歡繞著湖走一圈,迎著湖面吹來的晚風實在舒服極了。有錢一點的話,西岸有幾間看起來很不錯的咖啡廳,坐在露天陽台上傍著翠綠的湖水,就算待一整個下午也不怕無聊。湖的南面有間百貨公司,其規模大概和台灣的三商百貨差不多。我們在頂層超市添購日常生活用品,並買了幾樣還不錯的小吃,在湖邊慢慢享用,實在很愜意。
(圖:還劍湖是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去處)
附註
甜甜包2500盾
甜不辣4000盾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胡志明陵寢
Ho Chi Minh Mausoleum
我並不清楚越南國父「胡志明」究竟有何豐功偉業,只知道他在越南人民心中的地位至今仍屹立不搖。鈔票無論幣值,正面一律印有他的頭像;一般河內人家裡也一定掛著胡志明的肖像,就像文革前的中國一樣,家家戶戶都有毛主席。
(圖:設計成電子月曆的胡志明像)
不曉得是不是共產黨的習慣(或是傳統?)列寧、毛澤東及胡志明的遺體皆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,以供後人瞻仰。雖然我對共黨領袖沒有研究,但懷著一顆好奇的心,還是搭上人力車風塵僕僕地去看胡志明的遺體。
這裡大概是全越南數一數二本地人比外國人還多的觀光名勝吧!司機讓我下車後,隨便用手指了陵寢的位置後便揚長而去,留下被眼前大排長龍的景象嚇到的我。排隊的人潮實在多得可怕,完全看不到盡頭!足足花了十分鐘才找到隊伍末端,望著前方繞了好幾圈的人龍,真不知要排到何年何月。
(圖:進入陵寢前的安全檢查)
進入陵寢前需通過安全檢查,所有食物、電子產品都必須寄放在外面,進入陵寢內嚴禁交談,保持莊嚴肅穆的心態!其實光看那些身穿軍裝又不苟言笑的警衛,根本就沒心情開玩笑了。且內部陳設陰森異常,昏暗的燈光與冷颼颼的空調更增添了毛骨悚然的氛圍。忽然間,宛如白蠟般的遺體就近在眼前!躺在玻璃棺中面容安詳的胡老先生,被四名動也不動的警衛護駕著,參觀者只能快速移動,根本沒時間細細端詳。
「啊~看到了。」走出陵寢時的心情。
附註
從古街包人力車至陵寢,需時25分鐘,25000盾/車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文廟
Temple of Literature
說穿了其實就是孔廟,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為越南第一所官營學府。文廟佔地廣闊,漫步其間不難發現許多中文字,越南深受中國影響的建築形制、思想文化及政治法律,皆於此一一展現。
對於同樣身為漢文化圈的我們而言,文廟或許不那麼吸引人,畢竟在台灣也有非常類似的景點。但如果仔細觀察,一定會發現許多與中國傳統有所不同之處。在文化傳遞的進程中,各地皆會適時地融入自身傳統的特色,並加以揉合、改造,創造出一套嶄新的內容。旅途中能比較各地文化的差異,自然是一件有趣的事。看到那些西方遊客駐足於歷史悠久的大殿前,不停讚嘆著精緻華美的裝飾,我倒是很希望他們也能至台灣或中國,尋訪孔子學說的發祥地。
附註
文廟入場費5000盾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大教堂與歌劇院
Grand Cathedral & Opera House
事實上這兩處景點並非位於同一區,從地圖上來看,正好分別位居還劍湖兩側,皆為法國殖民時期在河內的代表性建築。我特地挑選了個較為涼爽的陰天,徒步遊覽以上兩處景點,感受越南歷史中不同於亞洲文化的一面。
去的那天大門深鎖,不過可以從左邊的側門進去,進到裡面才發現別有洞天。這座建於1886年的大教堂,位置鬧中取靜,堂前廣場植栽的大樹隔絕了外頭擁擠吵雜的紛亂。附近還留許多美麗的法式建築,這些建築物無時不提醒著過去的殖民歲月。
附註
自古街徒步至大教堂僅花了15分鐘,這還包括逛幾間藝品店的時間。
(圖:河內歌劇院)
(圖:迥異於36古街的景致)
歌劇院附近高級飯店林立,國際企業與名牌店皆聚集於此,在這裡出入的多半為商務人士,和古街裡擁擠、吵雜,充斥著背包客與庶民生活的景象差異甚大。要不是越南名產人力車不斷地呼嘯而過,還真以為來到了法國呢!從還劍湖南岸往東走,一路上有許多大型的書店(而且有冷氣,這在河內是很難得的),原本打算買本越南名著《金雲翹傳》當紀念,但實在是忘了該書的越南語發音了,也沒辦法問人,只好作罷。
附註
大書店仍以販賣越文書籍為主,比較有趣的是可以找到《漢越字典》。柯林頓的自傳《我的人生》似乎也很暢銷,都排在很顯目的地方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華盧監獄博物館
Hoa Lo Prison Museum
河內市區有許多小型博物館,較著名的如:歷史博物館、革命博物館等。而且交通非常方便,只要在路口隨手一招,就有xe om(摩托車計程車)和人力車可搭,只是講價可能要花一點時間就是了。
(圖:博物館大門)
華盧監獄博物館是我還沒出發前就很想去的地方,博物館前身為法國禁閉反殖民政府份子的場所,後來轉作專門關美軍俘虜的地方,當時被美軍戲稱為河內希爾頓,不難想像戰俘在此定是「享受」萬分。
台灣近年來陸續出現許多由古蹟改建或整修成的博物館,展示的內容並不一定和古蹟原本的用途有關,如:台北當代藝術館及台灣文學館的前身分別為台北市和台南市政府;另一種是直接在遺跡或歷史現場上興建的展示館,如921地震博物館。這座華盧監獄博物館則兼容以上兩類特點,直接將原本的監獄建築轉為介紹這座監獄與相關歷史的博物館。
(圖:館內有許多重現當時犯人服刑的場景)
由於博物館前身即為監獄,透過模型和遺留的器材,更能具體直接呈現當時犯人在此服刑的慘狀,觀眾也能親身體驗被關的感覺。各式各樣恐怖的刑具、巨大的斷頭臺、幽暗狹小的禁閉室、還有牆上掛滿著的犯人相片,不禁令我冷汗直流。監獄外更保留了一處由一群美軍俘虜,在某年平安夜裡偷偷鋸斷鐵條溜走的遺址,也許鐵條在歲月的摧殘下早已鏽蝕,但渴望自由的心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
(圖:囚犯悲情吶喊的版畫與高牆後方新建的大樓成了強烈的對比)
華盧監獄佔地十分廣闊,但絕大部分的土地現已成為了辦公大樓,博物館只佔了很小很小的一部份。縱使如此,這裡帶給我的震撼與刺激,絕對是此趟旅行中感受最為深刻的。
附註
入場費5000盾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水上木偶劇場
Water Puppet Theater
如果你只在河內待一天,那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欣賞一下水上木偶劇[註1]!水上木偶劇為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戲劇,也是全世界偶戲中獨一無二的表演型態。水上木偶劇,顧名思義即是將台灣民俗表演中常見的傀儡戲,搬到水面上來表演,拉縱者躲在布幕後方,浸泡在水中控制木偶的一舉一動。
昇龍水上木偶劇場是河內知名度最高的劇團,就位在還劍湖北畔,鄰近36古街,幾乎場場坐滿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,建議事先買好門票,要不然可能會擠不進去呢!
(圖:技藝高超的木偶匠師)
水上木偶劇充滿音樂性,配樂由戲臺上的越南傳統樂隊和女音相互搭配,女音和木偶匠師的對談也是口白之一。戲劇的內容多半取自歷史傳說、民間習俗、生活情趣等等。木偶的角色更不限於人物,也有鴨、青蛙、鳳凰、小船等。在匠師的精巧操作下,木偶的細部動態栩栩如生,偶爾還會來點搞笑的橋段,看得台下的我們哈哈大笑,全場陷入一片瘋狂。
附註
演出時間約一小時,門票分20000盾和40000盾兩種,40000盾的座位離舞台非常近,可以看到木偶細部的動作。劇場外有中文的導覽手冊,同時別忘了放在門口的紙扇是可以拿回去當紀念品的喔!表演時可以攝影,但入場時最好先收在包包裡,以免被另外收一筆攝影票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註1]水上木偶劇起源於李朝時期(西元1010~1225),農家在雨季時期無事可作,便在水塘上搭起水上神亭當作戲臺,表演木偶戲娛樂鄉親,後來木偶戲傳入宮廷作為祝壽慶賀之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